“张芝书院”成了海口网红打卡地,越来越多的人前来感受这份传统文化的魅力

2024-04-03 21:16

来源:南海网 作者:小丽

  4月3日,近日,在海口898艺术村“张芝书院”内,今年88岁的老先生陈贻莘时常会在宣纸上一笔一画地书写着甲骨文中的“猪”“龙”“马”“豹”等字。他的身影和字迹,成为书院里一道独特的风景线,“张芝书院”也成了海口网红打卡地,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前来感受这份传统文化的魅力。

陈贻莘老先生。记者 陈望 摄

  花甲之年深入研究了解优秀传统文化

  陈贻莘老先生是位土生土长的海南文昌人,他的人生轨迹犹如一部跨越时空的传奇。20世纪60年代,陈老先生随父亲到泰国生活,后又迁居香港,虽然身处异国他乡,但他的心始终牵挂着故土。他曾在文昌中学读过书,毕业后还曾任文昌中小学的教师,他用自己的智慧为家乡培养一代代学子。

  在文昌工作几年后,他便回到香港定居。陈老先生研究书法艺术和甲骨文是从退休开始,他介绍,60岁退休时,他选择全身心投入学习书法,这一决定不仅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,更让他找到了心灵的归宿。经过10年的潜心学习,他对书法的热爱愈发深厚,后来他又开始深入研究甲骨文。“追古溯源,才能真正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。”他说。

  “我退休后,每天都扎在图书馆里看书,一待就是几个小时,一边研究甲骨文,一边用笔记本记录。”陈老先生说,这些年他学习的笔记本都有数十本,每一页都密密麻麻地写满了文字,记载着这些年来他对甲骨文研究的心得和感悟。这些笔记不仅是他辛勤劳动的结晶,更是他对传统文化深入探究的见证。

陈贻莘老先生的学习笔记。记者 陈望 摄

  陈老先生告诉记者,甲骨文作为中华文明的瑰宝,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。通过研究甲骨文,他希望能够更好地理解古人的智慧与情感,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。

  出资在家乡自建“书墙” 让大家感受优秀传统文化

  在陈老先生的老家文昌冯坡镇白茅村,他出资十余万元自建一面壮观的“书墙”,高达两米多,长达十余米,上面镌刻着王羲之、颜真卿、柳公权等古代书法名家的经典作品,让村民和游客们能近距离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。

  十余年来,这面“书墙”成为村民们心中的文化圣地。每当路过这里,都会驻足欣赏那些刻在石上的字迹,感受传统文化的熏陶。同时,这面“书墙”也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参观,他们在这里领略书法的韵味。

陈贻莘老先生向游客讲解书法知识。记者 陈望 摄

  在白茅村村委会附近的街道上,几面以“孝”文化为主题的“书墙”十分引人注目。这些书墙也是陈老先生倾心自建的文化景观。

  “在家乡建这些‘书墙’是想传递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,让人们感受到了传统文化中尊老爱幼、孝敬父母的美德。”陈老先生说,他想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传统文化。

  最大心愿是出书弘扬优秀传统文化

  如今,陈老先生已从香港返回海南,在这片熟悉的土地上安度晚年,他的归来,是对家乡的眷恋,是对传统文化的坚守与传承。

  在海口898艺术村的“张芝书院”里,陈老先生静静地坐在书桌前,戴着老花眼镜,专注地翻阅着关于甲骨文的书籍。随后,陈老先生会拿起毛笔,蘸上墨汁,在宣纸上挥毫泼墨。

陈贻莘老先生正在写字。记者 陈望 摄

  陈老先生的字迹在书院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记,成为了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一道亮丽风景线,吸引不少市民和游客前来感受这份传统文化的魅力。

  陈老先生会一边写一边耐心地解说这些字的由来。他说,“龙”字在甲骨文中是一个兽首蛇身的形象,代表着威严与力量,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之一;“马”字在甲骨文中是一个长脸、大眼、鬃毛飞扬的动物形象,代表着速度与力量;“豹”字在甲骨文中描绘了一只金钱豹的象形图绘,展现了豹的矫健与凶猛……

陈贻莘老先生书写的“醉美海南岛”。记者 陈望 摄

  “活到老学到老,我想把自己所学的传统文化和甲骨文知识分享给大家。”陈老先生透露,为了满足众多热心市民和游客的期待,他计划在海口898艺术村的“张芝书院”开办公益小型兴趣班,他希望通过开设兴趣班,让更多的人有机会深入了解学习优秀传统文化,感受其独特的艺术魅力。

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,

推荐阅读